进德修业,诚敬致用:中小学教师传统礼仪学习的核心理念

在探讨中小学教师为何需深入学习传统礼仪时,我们不难发现,其背后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“进德为本,诚敬致用”。这一理念强调,通过深入学习传统礼仪,教师们能够不断修炼自身品德,以诚敬之心来实践和应用这些礼仪知识,从而更好地为学生们树立榜样,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。

敬德书院“礼乐文明教育”课程于2024年5月7日正式启动。该课程的首讲由清华大学资深教授彭林先生主讲,他深入剖析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要义,并阐述了学习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和价值。彭林先生指出,人类文明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轴心时代,出现了文化思想的巨大飞跃。这一时期,不仅在古印度诞生了释迦摩尼,古希腊涌现出苏格拉底、柏拉图等哲学巨匠,中国也出现了孔子、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。这些文明形态各有千秋,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以“礼”为核心。

彭林先生进一步阐释,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,这与印度文化和希腊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。中国人最早开始审视自己,思考诸如“我是谁?”“我该如何生活?”“我人生的价值何在?”等深刻问题。这些问题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核心,也使得“礼”成为了中国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。

钱穆先生曾指出,要了解中国文化,必须站在更高远的视角来洞察其核心思想。他认为,“礼”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。同时,梁启超先生也强调了中国重礼治与西方重法治的文化差异,这进一步凸显了“礼”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。

彭林先生进一步阐释了人类进化的过程。在大约一万年前,人类逐渐进入了“半人”阶段,完成了体质上的主要进化。然而,真正的进化并不仅仅停留在体质层面,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升华。自西周起,中国人开始摆脱神的束缚,转向思考如何从纯粹的动物性提升为具有道德理性的存在。随着历史和文化的发展,中国人逐渐认识到,社会的变革始于人的改造,每个人的自我提升和改造是社会进步的起点。

那么,如何才能蜕变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呢?彭林先生指出,我们的先贤已经为我们指明了道路:通过礼来修身,以礼来治理社会。《论语·微子》中提到:“鸟兽不可与同群,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?”意味着人与鸟兽有着本质的不同。同样,《礼记·曲礼上》也强调:“鹦鹉能言,不离飞鸟;猩猩能言,不离禽兽。今人而无礼,虽能言,不亦禽兽之心乎?”这进一步突显了礼对于区分人与禽兽的重要性。因此,圣人制定礼制,正是为了教化世人,使他们能够以礼自别于禽兽。

“礼”不仅是华夏民族的生活方式,更是其精神内涵。在《礼记·仲尼燕居》中,孔子曾言:“礼也者,理也。”意在强调礼的核心思想在于理,它渗透于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,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。同时,彭林先生也指出,礼作为华夏民族的精神内涵,对于社会的文明进步、人格修养的提升以及德性的树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在周代,中国人便提出物质与精神应同步发展,如同车的双轮、鸟的双翼,相辅相成。诸如《管子·牧民》中的“仓禀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”,都体现了礼在华夏民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。

此外,《周易·贲·彖》中所述的“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;关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,更是凸显了礼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中的关键作用。同时,《管子·牧民》中所言的“国有四维,一维绝则倾,二维绝则危,三维绝则覆,四维绝则灭”,更是将礼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之一。孔子继承了周公的文化理念,将礼作为君子修身的必备工具,强调“君子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”。而孟子则将“仁义礼智”作为人格的理想标准,提出“君子以仁存心,以礼存心”。这些都充分证明了“礼”在华夏民族精神文化中的核心地位。

荀子作为先秦礼学的杰出代表,其关于礼的论述极为丰富。他认为,礼不仅是修身养性的工具,更是教化社会的基石。在《荀子》一书中,荀子明确指出:“礼者,所以正身也。”,强调礼对于个人品行的矫正作用。同时,他也提出“礼义不行,教化不成”,深刻阐述了礼在教化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。此外,荀子还进一步指出:“道也者,何也?礼义、辞让、忠信是也。”,将礼义、辞让、忠信等道德规范视为道的内涵。他更在《荀子·劝学》中强调:“为政不以礼,政不行矣。”,明确将礼作为政治治理的必备要素。

曾国藩则是一位坚定的礼治主义者。在他看来,治国之道在于“以礼治己,以礼治人”。他倡导每个人都要有文化自觉和道德自律,通过自我修养和慎独功夫,自觉地做好每一件事情,从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。同时,他也主张用同样的道理去教育他人,即“以礼治人”。曾国藩认为,“学礼”是治国的根本之道,他提出“以礼自治,以礼治人”的治国纲领,并强调“治国以礼为本”。在曾国藩的治国理念中,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都离不开“礼”的指引。他深刻指出:“自内焉者言之,舍礼无所谓道德;自外焉者言之,舍礼无所谓政事。”可见,礼在曾国藩的治国理念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。

彭林教授精炼地总结了中华礼仪的四大特征,它们分别是敬、净、静、雅。

“敬”是礼仪的核心,体现在对人的尊重与敬意。通过恰当的肢体动作和语言,人们向彼此传达敬意,这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准则。自谦而敬人,不仅是中国人修养自身的要义,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。在古代,礼仪规范要求人们保持庄敬的礼容,包括足容稳重、手容恭敬、目容端庄等,以体现对他人的尊重。同时,“自卑而尊人”的理念也深入人心,强调在保持谦虚低调的同时,对他人给予应有的敬意。

“净”则强调洁净,包括身体的清洁、服饰的整洁以及环境的清爽。在古代,洁净被视为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,人们通过保持整洁的个人形象和洁净的环境来表达对礼仪的遵循。这种洁净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,更是对社会公德的体现。

“静”代表着安静与平和,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是对他人的尊重。一个有教养的人在与人交往时,会控制自己的言谈,保持平和的语气,避免喧嚣,以维护良好的社交环境。这种安静不仅是一种礼貌,更是一种修养的体现。

最后,“雅”体现了礼仪的高雅与品位。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言行举止上展现优雅与风度,更要求在内心深处培养高尚的情操与修养。这种高雅与品位不仅是个人的追求,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。

“雅”是礼仪中的核心要素,它体现了人的举止得体、进退有序、谈吐文雅。在中华礼仪中,有着一套严格的用语规范,包括自谦语和表敬语,它们的使用场合和对象都有明确的规定。例如,在称呼对方父母时,要用“令尊”和“令堂”;在提及自己父母时,则称“家父”和“家母”。这种细致的用语规范,不仅彰显了礼仪的高雅与品位,也体现了中国人对文化的深厚底蕴。

同时,“雅”还蕴含着一种谦逊的文化理念。在古代,谦逊被视为一种美德,它要求人们在面对他人时保持低调,同时对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。这种谦逊的文化理念,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,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,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。

然而,随着现代化的进程,有些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出现了偏差。他们认为凡古皆坏,凡新皆好,这种片面的观点无疑是对中华文明的割裂。事实上,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并非相互对立,而是相互交融、相互促进的。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化的基础上,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。

此外,“雅”还体现了中国人的国性。在古代,中国人就有着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。他们认为,一个人如果没有人格,那么他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;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性,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。这种对人格与国性的重视,正是中华礼仪所强调的“雅”的内涵之一。

彭林先生指出,中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立德树人,而国民教育的根本则是“人格”与“国性”。他强调,严复先生曾明确提出,国民教育的重心正在于此:“无人格则无以成人,无国性则无以成中国人。”礼仪,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,不仅体现了民族的相处之道,更是民族文化个性的鲜明展现。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礼仪,对于中国人而言,选择和传承自己的传统礼仪显得尤为重要。彭林先生坚信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,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华本位文化,并致力于培养千百万拥有中国国性的中国人。通过中华传统礼仪教育,中小学教师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情怀。正如《礼记》所述:“君子服其服,则文以君子之容;有其容,则文以君子之辞;遂其辞,则实以君子之德。”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时刻自省,是否穿着得体、举止端庄、言辞文雅、品德高尚。只有这样,他们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,进而培养出品德卓越的学生。

排版、校对:嘉旭

审核:嘉禾

     文章来源于网络(侵删)

相关文章链接:

· 彭林老师:今天为何还要学古代礼仪?

· 彭林老师:怎样读《礼记》

· 彭林老师:怎样读《仪礼》

· 彭林老师:《礼记》是我的案头常用书

· 彭林老师:礼仪之邦如何重振中华之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