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为什么先要改变自己的色身呢?佛在《楞严经》最后的吩咐要记住哦!“生因识有”,我们生命投胎来的时候,十二因缘,无明缘行,行缘识,心意识精神跟物质结合,跟地水火风空五大结合有了身体。第二句话“灭从色除”,色就是地水火风空,物理、物质。你要从肉体的生理来修,记住“生因识有,灭从色除”。

下面“理则顿悟,乘悟并销”,佛学的道理你们都学懂了,禅宗、密宗教理,这些道理要靠顿悟,一下明白。明白了以后,“乘悟并销”。下面两句“事非顿除”,工夫是一步一步来的,事就是工夫,不是说你道理懂了,色身就可以空,你空得了吗?不是一懂就达到的。“因次第尽”,是一步一步修下来的。

佛在《楞严经》上很严重地告诉你,“生因识有,灭从色除”。换句话说,生出一个孩子,大家高兴又来一个,又来一个。死去了呢?“灭从色除”。“理则顿悟,乘悟并销。事非顿除,因次第尽”。大小乘修行路线他都说了,他老人家都交代了,没有对不住任何一个众生,众生有没有对得起佛呢?

——《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》

《楞严经》最后有一句话:“生因识有,灭从色除”。生命最初的来源,是一念无明,一有生命以后,就分阴阳,就是心与身。现在要“灭”,要回转来成道,要得寂灭之果,先要除掉四大色身的障碍,才能谈得上。

生命中最重要的是风大,我们能否得定,第一要件是先得轻安,轻安的相反就是粗重。我们做功夫感觉气脉在流动,就是在粗重中,真正气脉通了,就达到全体轻安,也自然忘身了。虽然有四大身体存在,却一点障碍感都没有。关键就在风大,风大最重要。

“生因识有,灭从色除。”一个凡夫的生灭,色没有了叫作死亡。修道则“灭从色除”,先在身体上想办法。如果身体的障碍除不去,五阴脱不掉,那有什么用呢?闭起眼来打坐,只不过在这个身体里头打滚。这里不舒服,那里舒服,这边不通,那边通了,转来转去都不出这个身体。就像禅宗祖师骂人的话:闭起眼来,在那个黑山鬼窟里头作活计。

“理则顿悟,乘悟并销,事非顿除,因次第尽。”五阴的解脱是一步一步来,是科学的,是没有办法违反的原则。当然有人一上路,也可能先从行阴或识阴解脱,步骤并不是完全固定的。顿悟是讲见地,渐修是讲修证。见地真到了,后面修持的事相就必定已到。但是话又说回来了,见地真到了,正好修行。

《楞严经》的重点在修证。前面七处征心、八还辨见是讲见地,后面统统讲的是渐修。换言之,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修证方法。事实上,渐修不离顿悟,顿悟也不离渐修。

《如何修证佛法》(东方出版社)

修行修禅定,想即生证果,先要转变“心法、色法”。色法何以要转变?《楞严经》最后,佛有几句重要的话:“生因识有,灭从色除。理则顿悟,乘悟并销。事非顿除,因次第尽。”

“生因识有”是说我们的生命,是由第八阿赖耶识先来投胎的;“灭从色除”,想了生死,先把色法四大了了。“理则顿悟”,禅宗讲顿悟,道理可以顿悟,工夫是一步一步有次序的,“乘悟并销”,你悟到了,就空了。“事非顿除”,可是生命业报,不是你悟到了空就空得了,还是要修的;“因次第尽”,就是悟后起修,一步一步工夫修来的。我们大家都是佛弟子,千万记住他老人家的话,不要狂妄。 

记住哦!背来没有?(众念:生因识有,灭从色除。理则顿悟,乘悟并销。事非顿除,因次第尽。)

——《答问青壮年参禅者》

南怀瑾先生精选书籍:

上下五千年,纵横十万里

经纶三大教,出入百家言

点击图片,带走好书

排版、校对:嘉灵

审核:嘉禾

文章来源于公众号“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