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面的两个画着圈圈点点的图,就名叫《河图》《洛书》,就是我们麻将、象棋、围棋的祖师爷。这些虽属小道,却与这两个图有关系。《河图》《洛书》是属于中国学术思想神话部分的东西。旧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,在工程方面发生很多困难,结果在黄河上游,从河中出来一匹马,古人将之神化,称它为龙马。这龙马背上背了一个图案,...
孟子曰:“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。知其性,则知天矣。存其心,养其性,所以事天也。殀寿不贰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。”《孟子》全书快研究完了,从前面各章的记载中,我们可以看得出来,孟子始终没有出来做官,没有担任职务;他是以师道自居,指导当时的诸侯们,走上王道的政教合一之路,以达到人文文化的最高点。由于历史...
左丘明的《国语》一书中,有一篇敬姜论劳逸,叙述鲁大夫公父文伯的母亲——敬姜,对儿子的一番教训,政治思想非常高。她说人必须要接受劳苦的磨练:“劳则思,思则善心生;逸则淫,淫则忘善,忘善则恶心生。”一个人环境好,什么都安逸,就非常容易堕落。民族、国家也是这样。所谓“忧患兴邦”,艰难困苦中的民族,往往是站...
《大藏治病药》(《大藏经》中佛法的治病心药)唐释灵澈——南怀瑾《药师经的济世观》节选(南怀瑾:这份《大藏治病药》的讲义,是唐代灵澈法师所编写的。这篇讲义是他看了佛教的《大藏经》节录出来的,是《大藏经》中佛法的治病心药。)《大藏经》曰:救灾解难,不如防之为易。疗疾治病,不如避之为吉。今人见左,不务防之...
梵,是“清净”之意。梵唱,是清净庄严的唱诵,源于佛教,流传中国。据《华严经》记载,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里悟道以后,曾向多领域的五十五位大善知识参学,广泛学习利益众生的法门。其中,众艺童子菩萨传给他四十二个字母,称为“字智法门”,史称“华严字母”。华严字母的唱诵,音律婉转曲折,清净庄严,每每别有启迪,...
【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。以用布施。是人所得福德。宁为多不。须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何以故。是福德。即非福德性。是故如来说福德多。】这是佛自动提出来问须菩提的问题,你的意思怎么样?假使有一个人,拿他充满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财富,金、银、砗磲、玛瑙等等,统统布施出来,分散给大家,你...
在历史上,无论东方或西方,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的演变,以及战争的原因,常被视为是政治、经济的动乱。其实,这个动乱的根本,还是在于文化学术。自十五世纪以来,欧洲文艺复兴运动,促成了科学的发展,为西方社会带来了物质的文明。接着而有工业革命,使西方的文化、学术、思想迈入了一个新的里程。直到十九世纪,东方国家如...
时间过得好快。记得在南老师六十岁生日前,同学们即拟议每人写篇文章,报告自己跟随老师学佛的经过。最后,只有少数几位写成,此事即不了了之。如今一晃,就十年过去了,真是无常迅速。老师是个谜样的人物。外界对他绘声绘影,有人说他精通各家拳法,武功高深莫测;有人说他会降魔捉妖。佛教界很多人则说他是大魔王,因为他...
一、公余之暇,独居书房不断进步,这是古人的可爱处子夏曰: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。(《论语·子张》)这两句话要注意,后来一直成了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之一。讲到这里,我的感慨特别多。过去我们中国文化,都是走这两句话的路线,我们翻开历史来看,觉得很可爱,过去的人所谓:“十年窗下无人问,一旦成名天下知。”学问...
《黄帝内经》讲风、气为万病之首。风不是空气的风,也不是东南西北风,是这个气,空气的变化影响。《黄帝内经》的原文关于风,讲“风善行而数变”,很难把握得住。所以,学佛的有修气修脉,修密宗啊、天台宗啊,都搞这一套。说到感觉与知觉,《黄帝内经》的医理归纳起来,都是属于感觉;然后把感觉分类讲了那么多。这一部...
大家修行的人,一百个找不到半个成功的,为什么?第一,大家都想修长生不老,更希望又有钱,也有官,寿也长,儿子孝顺女儿好,媳妇更听话,自己还要成佛当神仙,天下的好处会都给你占光吗?不可能。有这样多的愿望,每天打坐十几分钟,心都静不下来,定不下来,气不会聚到正子位上,这个一阳绝不会来复的。大家有的人肚子跳...
如果气息不对了,就与衰老、病、死亡关联,生命的存在就是这个样子,所以,修行叫你们先注意这个。佛告诉你,修安那般那首先要有个认识,生命的气,大原则分三种:“长养气,报身气,根本气”。第一种,长养气,就是使人活着、成长,就像植物的肥料,动物的饮食一样,保养你,使你身体有生命的新陈代谢。“新陈代谢”四个字...
讲到礼,感慨良深 讲到礼,感慨良深!我们知道,中国自称“礼义之邦”,现在很成问题。几十年前,遇到人打恭,后来慢慢改成鞠躬,以后再加上一点军事化的,将手举起掌近于眉,十五度的半鞠躬,以后改成两方面握手,又变成现在的点一个头,后来又变成翘一个下巴。现在我们中国人,见面施礼的动作,不知道是哪一套了。所以...
人到了临死最后一口气时,不管男女,欲念比年轻任何时候都强。注意!要了生死不是那么容易呦!断了气以后,变成中阴身,在人道中投胎,第一念是由欲念而来,男女两人在性行为时,与你有缘的话,虽在千万里之外,也一样把你吸过来,就是因为爱欲这一念,就投胎进去了。然而,是不是都是以爱欲的表现进去的呢?不是的,有时候...
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是谓复命。”这是道家修道的原则和方法,离开此原则都不对。有些人想修道、学静坐,那便应该读懂此文,彻底了解真正的方法。其实,只要有个方法在,已不叫求静,而是求动。既然要放心打坐,那么你还再加个什么方法,那岂不更乱更忙吗? 《老子》及...
中国文化哲学,自古传统的习惯,无论是讲超越形而上的虚无,或讲形而下世间人事物理的妙用,缩小而至于人生,必须归于修养身心性命的实用之间,扩而大之,便可见之于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应用,从来不“徒托空言”而不见之于行事之间,仅使思想辩聪,独立为学。尤其在身心修养方面,必然反求诸己,要与伦理道德的德行相宜,...
男女之间也如此,所谓“人在花下死,做鬼也风流”,也是“旦旦而伐之”。所以这句话,已被广泛地引用,尤其是修道的道书上,用在生理卫生和饮食男女方面,特别引用这句话来提出警告。尤其是酒色两字相连,更加严重,指为“犹如双斧伐柯”,好像是两把斧头在砍,人的生命像一棵树一样,酒色就是两把斧头,“旦旦而伐之”,没...
不出数年,中国传统文化,亦势必恢复(当然,另有一番面目)。两岸人士常对我说:“不准早死,应为复兴文化而留形住世。”我亦常时笑说:“为了中国文化,我亦暂时没有死的自由。”(南怀瑾先生《南怀瑾故园书》)南(怀瑾)先生也常劝老友,眼光不必短短限见目前,而应对世事与文化有所远见。“天下事未有始终不变者”,“...
从“只知有母”到“女主内”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,自有上古的记载开始便很公平,认为远古人类的社会“只知有母,不知有父”。开初原来都是以母性为中心的社会。但因男女天然的生理不同,在女性的生理周期以及最为重要的怀孕和生育时期,乏力再去自谋饮食和其他劳务,很自然地必须要男性的帮助和照顾,因此就渐渐形成习惯,建...